归母利润下滑,三大市场能否撑起海澜之家第二增长曲线?
发布时间:2025-11-14 12:22 浏览量:1
文|海山
来源|博望财经
当“男人的衣柜”遭遇增长挑战,服饰巨头该如何破局?海澜之家身上的承压态势以及相应的资本动作,或者可以给出答案。
早在9月,该公司发布公告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来到10月底,海澜之家公布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营收155.99亿元,同比增长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8.16亿元,增长3.86%,而第三季度营收则达到了40.33亿元。
虽保持正向增长,不过,暗点同样存在。
一方面增速相对平缓,与行业个别服饰企业的表现形成了差距(例如,森马第三季度增长7.3%)。另外一方面,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利润同比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62亿元,同比减少2.37%,凸显了其在存量市场中的转型压力。
大背景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9月中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社零累计同比仅增长3.1%,增速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简而言之,消费端的理性态势让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
对于海澜之家而言,随着产业红利日渐面临一定压力,年轻人市场、海外市场与直营市场,开始成为增长探索的重要选择,放大来看,也是传统服饰品牌在消费变迁浪潮中寻求新生的必然选择。
01
增长挑战下,挖掘年轻人市场
毫不夸张地讲,年轻人市场是海澜之家突破增长天花板的一大抓手,作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Z世代已成为服装消费的核心增量群体,其对潮流、个性与性价比的多重诉求,正重构行业的竞争规则。
目前,传统商务男装市场持续承压,一些同行营收均出现放缓。年轻消费者对刻板的商务风格接受度越来越低。
知萌咨询调研显示,年轻消费群体更倾向于“无界穿搭”,既要求日常通勤的实用性,又追求社交场景的潮流感,这与海澜之家近年来主推的“轻商务”定位不谋而合。
“男人的衣柜”这句经典的广告在如今看来,多少有些需要赶上时代才行。
为贴合年轻化需求,客观地讲,海澜之家已展开多维布局,不仅在线上邀请“十个勤天”、曾舜晞等明星来到直播间进行直播卖货活动,吸引来众多年轻粉丝,潮流品牌“黑鲸(HLA JEANS)”持续加码快时尚和年轻风格单品,印证了年轻化改造的市
不过押注年轻人市场,往往需要相当精湛的设计、制造工艺,换句话说,产品力需要更强。
据北京商报此前报道,海澜之家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依赖“ODM(代工)”模式。据其报道,在该模式下,海澜之家将大部分生产环节以外包的形式出售给供应商,同时,海澜之家与供货商之间形成了“可退货”与“不可退货”两种进货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货风险。
代工模式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一个不足,即一些厂家很难完全把控设计研发环节,如果各家供应商细化设计并打样,其实对产品品质本身的打磨可能有一定影响。反过来讲,年轻化的品牌或者款式,往往需要高度灵活的产供销服体系,从市场需求洞察到最终产品上市,高品质的快时尚品牌对高效率的商业落地能力要求极高。
所谓“品牌的未来在年轻人的衣柜里,而年轻人的选择在时代的潮流里。” 需要指出,年轻化转型绝非简单的设计改良,大概率要求企业进行全链路的价值重构。
往深处讲,年轻化也是传统品牌从“产品供给”向“用户需求”转型的必然,海澜之家的优势在于庞大的渠道网络与供应链基础,其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真正读懂年轻群体的消费逻辑,以及进一步提升产品打造水平。
年轻人既看重产品品质,也注重品牌态度;既追求性价比,也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唯有将潮流设计、数字化营销与场景化体验深度融合,才能将年轻人从“潜在客群”转化为“忠实用户”,为品牌注入持久的增长动能。
02
探寻海外市场,机遇与挑战2个故事共存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海外市场的蓝海属性正逐渐显现,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海外市场同样成为海澜之家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不过品牌势能不足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海澜之家提到港股IPO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
目前海澜之家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市场之外,根据品牌海外发展战略布局,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版图,仅从上半年看,公司海外市场门店数已达111家,同期海外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42%,
对不少中国企业出海而言,光鲜业绩背后,品牌势能不足的挑战日益凸显。作为海外市场的后来者,国内企业面临着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双重压力,didas、Uniqlo等国际品牌在全球积累的品牌认知度与供应链优势,是国内一些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此外,不同市场的文化差异、消费习惯与政策环境,也对海澜之家品牌的本地化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国金证券研报指出,海澜之家的海外成功得益于全直营模式与核心商圈占位。其实,国内服使企业在海外实现从“区域深耕”到“全球拓展”的跨越,大概率还需在品牌故事传播、产品本土化改造等方面持续发力。
其逻辑在于出海不是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品牌价值的跨文化落地,这个道理在此前中国汽车)快消品等出海企业身上得到了印证。 海澜之家的海外探索,本质上是中国服装品牌从“产品出口”向“品牌出海”转型的缩影。其优势在于性价比与供应链效率,而突破点则在于品牌势能的构建。
按照目前的节奏,海澜之家的海外业绩是持续上涨的,意味着它在海外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未来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会如何,则需要交给市场检验。
03
直营市场,不得不加码
站在产业视角,越来越多的公司把直营模式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的确直营模式优势日益凸显,成为品牌掌控终端、贴近消费者的核心抓手。
据海澜之家财报,线下门店数量方面,25年9月末公司总门店数为7241家,较年初净增加63家(+0.9%),其中,直营门店2220家,占比达30.66%,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的门店数量为5684家,直营门店数量为1583家。
从行业趋势来看,直营化的确已是不可逆的潮流,在海澜之家增长增速并不算特别高的压力态势下,挖掘直营店市场有一定增量逻辑。
在存量竞争时代,早期加盟模式的粗放式扩张已难以为继,加盟商拿货意愿减弱导致渠道效率下滑,而直营模式能让品牌直接触达消费者,精准捕捉需求变化,同时实现库存的精细化管理与品牌形象的统一输出。
也就是说,直营店增长背后有可能与增长压力有关,一方面直营店不仅是渠道结构的调整,也可能带来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构,唯有通过直营体系深度绑定消费者,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海澜之家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轻人市场的品牌心智占领、海外市场的品牌势能构建、直营市场的效率提升,都是需要持续攻克的课题。而这不仅是海澜之家的转型之路,更是所有传统服装品牌需要面对的时代命题。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品牌如何平衡存量与增量、本土与全球、规模与质量?
海澜之家的探索,或许能为行业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未来,能否将这三个市场的潜力充分释放,将影响这家服饰巨头能否在新的商业浪潮中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