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式婚姻:当代女性的两大槽点深度解析

发布时间:2025-11-24 13:00  浏览量:1

婚姻满意度晴雨表

无性婚姻比例

25-33%

年均性生活

2次/年

城市 > 农村 | 北上广深 > 其他城市

“海澜之家”式婚姻:从调侃到现实

“结婚不到5年,性生活已经成了‘海澜之家’——每年逛两次,每次都有新感觉。”这句流传甚广的调侃,精准地戳中了当代中年女性的两大槽点:孩子的成绩与性生活的频率。2020年,当“海澜之家”广告语“每年逛两次,每次都有新感觉”被用来比喻夫妻生活频率时,这个黑色幽默迅速在社交平台引爆,成为无数女性深夜吐槽的共鸣点。

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2009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无性婚姻(全年性生活不超过10次)的占比已达25%。而到2017年,这个数字保守估计已超过33%。更令人深思的是,城市人群的无性婚姻比例高于农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情况尤为突出。

孩子成绩:父母焦虑的“晴雨表”

在中国,孩子的成绩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整个家庭的“晴雨表”。从幼儿园的“奥数班”到小学的“鸡娃”大战,再到中高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次考试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一位宝妈在宝妈群中吐槽:“为了孩子,辞了工作,成为全职妈妈。”这句话引发了无数共鸣,也揭示了当代父母的无奈与挣扎。

教育内卷化让孩子的成绩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从“别人家的孩子”到“虎妈狼爸”的极端教育方式,父母们在“望子成龙”的期望与“尊重孩子天性”的现实之间痛苦挣扎。这种焦虑不仅影响夫妻关系,更成为女性日常吐槽的“重灾区”。

教育焦虑指数

“别人家的孩子”现象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焦虑,父母们在“鸡娃”与“放养”之间艰难抉择。

焦虑指数:★★★★☆

性生活频率:从“海澜之家”到“无性婚姻”

“海澜之家”式的调侃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无性婚姻”问题。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4对夫妻中就有1对处于无性状态。这种现象在城市中尤为突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比例更高。

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期刊》(BMJ)上发表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18-39岁的日本成年人中,从没有过性生活的人高达14%。收入较低的男性,无性经历的比例是收入较高人群的20倍。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性生活的频率问题,更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欲望释放的替代品增多。

一对夫妻背对背玩手机的场景

现代婚姻的“双刃剑”:压力与替代品

《职场人性生活报告》调查显示,中国72%的上班族对性生活不满,其中没有性生活且单身5年以上的比例高达30%,单身10年以上的有12%。影响“性福”的三大因素是工作压力、工作时长和工资收入。

当代社会的娱乐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夫妻的互动模式。10年前,夫妻睡前面对面“玩游戏”,10年后,睡前项目变成了背对背玩手机。虚拟世界、游戏、小说、旅行等替代品让许多人选择将有限的荷尔蒙分配给更“轻松”的方式,而不是“麻烦”的夫妻生活。

欲望替代品排行榜

游戏 :沉浸式体验,即时快感手机 :碎片化娱乐,随时随地旅行 :逃离现实,探索未知虚拟偶像 :无压力陪伴,纯粹情感

从“吐槽”到“理解”:婚姻关系的重新审视

一位30岁的博主草木分享了她的经历:结婚4年,无性生活已超过2年。转折点是生完孩子后,照顾孩子的疲惫、激素的变化以及夫妻成长速度的不同步,让她与丈夫的性生活逐渐减少。草木说:“从产房里出来,我整个人都变了,我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我靠我自己就可以了。”

这种“圣母·妓女情结”在男性群体中普遍存在,他们将女性划分为两种:圣母与妓女。婚前,他们容易被豪放、拥有性自主意识的女性吸引;一旦结婚,尤其当妻子成为母亲后,这位女性也就成了丈夫眼里,头顶光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与荣誉的圣母。他尊重她、敬畏她,却无法再对她产生性的“邪念”。

一位女性在镜子前思考婚姻关系的场景

结语:婚姻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一位网友评价无性婚姻:“我们一起供房、一起养娃、一起孝敬父母、一起面对各种风风雨雨,就是不一起干那种事情。这样的婚姻,难道不值得让大家感动吗?”这句话道出了婚姻的复杂性——它不仅是性生活的结合,更是生活的共同体。

幸福的人生,不是你终于拥有了什么,而是终于承认,活着就好、健康就好,其余的所有,都是锦上添花。婚姻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改变他人,远远比改变自己更难。与其执着于“海澜之家”的调侃,不如学会在婚姻的不同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无性婚姻的问题不在于缺少性,而在于两人对性的需求不一致。如果无性婚姻中,双方都对性频率满意,哪怕一年一次也没问题。"
——心理学家Judith Stein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