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25亿,海澜之家被资本踢出群聊

发布时间:2025-11-16 07:24  浏览量:1

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一次是去,一次是回。”这句广告语,曾经是刻在中国男人DNA里的梗。现在,这个梗有了新的续集:资本市场连逛都懒得逛了。11月15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扔下一颗炸弹,在最新的指数调整里,把“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给除名了。这操作,差不多就是被资本圈的大佬们踢出了VIP群聊,连个解释都没给,直接生效。想当年,它可是靠着这句洗脑广告,在中国男人的衣柜里称王称霸,如今却体验了一把从C位到角落的极速滑落。

海澜之家最骚的操作,其实是它的商业模式,那简直是个商业鬼才想出来的“甩锅大法”。简单说就是“卖得好我赚钱,卖不好你背锅”。他们搞了个“可退货模式”,把库存风险全都甩给了上游的供应商。这操作堪比你把作业借给学霸抄,他考好了是人家聪明,考砸了是你字写得难看。短期看,海澜之家轻装上阵,赚得盆满钵满。长期看,供应商又不是傻子,被坑多了也学精了。你让我背锅,我就只做最保守、最安全、绝对不会压货的款式。什么创新?什么设计?不存在的,活下去才是第一要义。这就导致了一个致命后果:海澜之家几乎失去了做产品的基因。

这种模式的恶果,现在全在财报上体现出来了,那数据读起来跟悬疑小说似的。2025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55.99亿元,看着还涨了点。可你仔细一扒,贡献超七成营收的主品牌“海澜之家”,收入108.49亿元,实打实地下滑了3.99%。更魔幻的是利润,2024年净利润21.59亿元,只有2018年巅峰时期的六成。这就很奇怪了,营收在涨,利润在跌;主品牌在萎缩,整体数字却好看。截至2025年三季度,海澜之家存货高达84.87亿元,这些库存多到能开个博物馆,名字就叫“中国直男审美变迁史”。

海澜之家不是没挣扎过,它为了讨好年轻人,那劲头堪比一个中年大叔硬要混进00后的圈子。从《奔跑吧兄弟》到各种小鲜肉代言,从周杰伦到张颂文,仿佛在用尽全力呐喊:“你看,我们还年轻,我们还很潮!”最狠的是,从2020年到2025年上半年,广告宣传费用累计烧了超过25个亿。25亿什么概念?够把全国所有男人的衣柜都塞满小广告了,相当于白送给市场1250万件衬衫。结果呢?年轻人该不买账还是不买账。钱花了,声量造出去了,水花却小得可怜,这钱烧得比双十一的快递纸箱还快。

所以,当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在11月15日公布名单时,海澜之家的出局,就成了一种必然,而不是意外。MSCI这种指数,说白了就是资本市场的“高端玩家俱乐部”,嫌贫爱富是天性。你业绩好了,它把你当“小甜甜”一样供着;你增长乏力了,立马改口叫你“牛夫人”。这次被踢,直接导致那些跟踪指数的基金被动卖出,估算有2.5亿元资金直接流出。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损失,暗地里不知道有多少机构正在疯狂减仓。这就像你在朋友圈被大佬拉黑,其他小弟也得跟着取关,生怕被连累。

海澜之家的困境,是这个时代消费主义泡沫破裂的一个缩影,它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太习惯于讲故事,太沉迷于玩模式,却忘了最根本的东西——产品。当优衣库用极致的性价比和基础款俘获人心,当波司登大谈特谈航天科技的专业性,当安踏炫耀着氮科技平台时,海澜之家还在跟加盟商玩“你猜这件衣服能不能退货”的博弈。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21.37%,而研发费用仅为1.06亿元,占比不足1%。重概念,轻技术;重营销,轻产品。这种策略在经济上行期或许能蒙混过关,但在如今人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环境下,已经没人愿意当那个“冤大头”了。

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海澜之家的问题,不是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一类企业的通病。它们习惯了赚快钱,习惯了用营销的喧嚣来掩盖产品的贫瘠,用资本的运作来替代实业的深耕。这种路径依赖,在消费升级的红利期或许能风光无限,一旦市场回归理性,就会瞬间被打回原形。未来的路不在广告牌上,不在流量明星的脸上,它就在那不到1%的研发费用里,在那些敢于承担风险、追求创新的供应商手里。舍此,皆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