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同款不同渠道价差明显,实测12种价差最多40%,买酒要多比较
发布时间:2025-10-26 13:14 浏览量:1
你有没有发现,咱们日常生活里,同样一瓶白酒,在不同地方、不同平台买,价格能差上一大截?
有时候你在京东、天猫看着它标着“官方旗舰店”,价格稳得跟老牛似的;再去拼多多、抖音一瞅,咦?
这价格咋就跟跳水似的,直接便宜了好几百。
而且,同一家店,有时候还搞什么预约、限购、补贴、秒杀,折腾得你头晕眼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瓶酒的身价,在渠道之间怎么就能玩出花样来?
先问一个问题,咱们买白酒,到底图啥?
有人讲究个“牌子”,有人就图个“实惠”,还有人干脆就是收藏升值。
但说到底,无论哪一种,价格透明、买得安心,这才是最起码的要求。
可现在,官方旗舰店的价格,往往是“天花板”;拼多多百亿补贴、抖音直播间的价格,却总能让你“捡便宜”。
有的地方还得预定、抢购,甚至拼手速。
你说这到底是市场机制的魔力,还是商家在忽悠咱?
其实,说白了,这种价差,谁还没遇到过?
你在大超市看着五粮液、茅台、洋河,标签一贴,气场两米八,看着就高端大气。
“官方指导价”几个大字,仿佛谁买谁亏本似的。
可等你打开手机一搜,拼多多、抖音直播间几分钟就能下单,价格能便宜个三四成,甚至还包邮到家。
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猫腻?
同一瓶酒,凭啥价格差这么大?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拼多多、抖音那些便宜货,莫不是假酒、杂牌酒冒充的?
咱们中国人喝酒这事儿,讲究一个“真”。
一瓶真茅台,哪怕贵点也认。
可问题是,拼多多那些动辄几十万件销量的“百亿补贴”,真能全是假酒?
你要说直播间里几个主播整天为名气砸钱赔本卖酒,能亏到啥程度?
肯定不是傻子,平台也不愿意每天背着“卖假酒”的黑锅。
线下店贵,线上便宜,这里面到底谁靠谱?
真要问,为啥不同渠道价格能差40%?
答案其实不复杂。
一方面,厂家定价本来就是个“标杆”,树形象、提身价,给消费者一个心理预期。
酒厂出厂价其实没那么高,留给经销商、分销商、终端门店的利润空间很大。
以前,酒水销售主要靠线下,超市、烟酒店一圈连着一圈,层层加价。
这套体系下,“官方指导价”就是衡量档次的门面。
可是,电商兴起以后,平台为了抢流量,引流量,把白酒当成“广告品”,补贴、满减、优惠券一顿操作,有时候都敢赔本卖。
酒厂原本指望靠线下赚大钱,结果平台一搅和,价格体系全乱了。
再说说平台为什么敢赔本卖。
其实,这不是“赔钱赚吆喝”吗?
假设一瓶酒补贴一百块,卖出去一千瓶就是十万,平台觉得,比起花十万投广告,这样直接换取活生生的用户、用户粘性,划算多了。
而且,只要你在平台买了酒,下次买家电、日用品、用外卖,你八成还会来。
线上流量,就是钱。
所以,电商平台动不动就搞促销、百亿补贴、满减活动,低价酒成了流量杀器。
加上主播们为了人气,宁愿偶尔赔钱,先把人气冲上来,后期靠带货其他高利润商品再赚钱。
这套玩法,线下店根本跟不上。
实体店有房租、人力、进货压力,线上平台只要能搞定供应链,价格就能做到极致。
当然,这里有个“灰色地带”——假货。
说实话,谁也不敢保证网上便宜货全是真的。
尤其是那些价格低得离谱的,非官方渠道的“秒杀”,“真假混卖”不是新鲜事。
有些小商家回收旧酒瓶、灌装假酒,混在正品里卖,一箱里夹个一两瓶,谁也不容易察觉。
看似便宜,真喝出问题就麻烦了。
很多有经验的酒友都知道,价格低于正常行情10%以上的白酒,都要多个心眼,尤其是大牌名酒。
有人问了,既然有假货风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冒着风险去买?
图啥?
其实咱们中国人最爱“捡便宜”。
再加上很多人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是那个倒霉蛋。
更别说有些人根本就是送礼、应酬用,根本不会拆开喝,面子工程做足就行了。
如果平台再用“补贴限购”“抢购秒杀”“直播热卖”的噱头一洗脑,谁还管它是真是假?
反正买到赚到,心理占了便宜。
话说回来,这种电商平台+直播间的全网比价、低价促销,其实在白酒以外的领域也不是新鲜事。
前几年海澜之家、优衣库、食品百货,哪一个不是线上便宜线下贵?
到了白酒行业,影响就更大。
白酒本来利润高、渠道深,突然被电商一搅和,传统销售渠道的蛋糕被分了,酒厂和经销商都不好过。
厂家原先靠控价赚钱的感觉没了,经销商库存压力倍增,动不动就得降价促销,恶性循环。
再说说厂家为啥还坚持“官方指导价”?
其实这跟楼市“限价”差不多,表面上树个形象,内部早就默许渠道商、平台去打价格战。
很多时候,厂家根本管不住自己的价格体系。
电商、直播间价格乱飞,线下渠道卖不出去,厂家还得自己补贴给经销商。
看似大家都在割肉,其实最后买单的是谁?
一方面是消费者,风险大了;一方面是线下小商户,生意越来越难做。
有些人会问,白酒是不是快要降价到白菜价了?
还能不能投资?
这话要辩证看。
白酒现在确实产能过剩,消费降级,库存压力大,厂家不得不降价求生存。
但高端白酒毕竟是门面货,品牌溢价还在,短期内不至于崩盘。
可惜的是,靠投资白酒发财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现在,除非你对渠道很熟,能拿到一手低价货,否则风险很大。
那些炒酒升值、屯酒等着变现的,得小心了,行情波动大,一觉醒来发现市价腰斩,都不是新闻。
说到底,这场“白酒价格大战”,其实就是流量争夺,谁能掌控用户入口,谁就能玩得转。
厂家、商家、平台、直播间,各自为战,把价格打下来,看似消费者得了实惠,可是风险、真假、服务保障全甩给了消费者自己。
一瓶酒,背后牵扯着产业链、渠道、资本、流量和人性,谁都想赚最后一个铜板。
那么,普通消费者到底该怎么办?
说实话,咱们买白酒,要么就认准大平台的官方渠道,别贪那些低得离谱的便宜,要么就去熟悉的线下店买,哪怕贵点,起码安全放心。
买来自己喝的,别图虚头巴脑的“品牌溢价”,买个合适就行;要送礼的,看清渠道,别被假酒砸了面子。
投资?
那就得有胆有识,也得认清风险。
有时候想想,一瓶白酒价格能有多悬殊,关键在于信息差和信任感。
平台之间的价格战、厂家和商家的利益博弈,最后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咱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性一点,别一味追求“低价”,也别迷信“指导价”。
毕竟,买酒这事,说到底,是喝到嘴里的,不是贴在橱柜里比谁的更高贵。
最后,扪心自问一句,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消费环境?
是被补贴、被套路、被忽悠,还是一个透明、诚信、有保障的市场?
便宜没好货,太贵又冤大头,这之间的平衡,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选择去影响。
等哪天,咱们买白酒也不用再东比西问、怕买到假货、怕被割韭菜,就是正常买卖、明明白白,那才是社会进步的真正标志。
所以,面对同种白酒不同渠道价格差异巨大这事儿,咱们要多点警惕,少点跟风。
与其被补贴、促销、限时抢购晃花眼,不如静下心来,认准可靠的渠道,买一瓶真正适合自己的好酒,喝得踏实,心里才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