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衣柜“变老” 半年关店110家 为出海海澜之家赴港二次上市

发布时间:2025-09-12 15:11  浏览量:14

海闻社观察 不妨做好男人衣柜。

“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一次买衣服,一次退衣服。”本来只是段子,但海澜之家如今反而有点像在照镜子了。2025年上半年,这家被誉为“男人衣柜”的服装巨头主品牌门店净减少110家,总数回落至5723家,重新回到了三年前的水平。

作为集团营收支柱的“海澜之家”系列品牌在上半年实现营收83.95亿元,同比下滑5.86%,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而同期,全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3.1%。

面对主营业务增长乏力,海澜之家于2025年9月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召开第九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议案》。

当前,海澜之家正在从过去依赖加盟商的粗放式扩张,转向更注重单店质量和运营效率的精细化管理,逐步提升直营比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实在是过去的路径行不通了。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门店总数达7,209家,其中直营门店2,099家,占公司门店总数的比例为29.12%。

海澜之家集团2025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呈现出典型的增收不增利态势。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6亿元,同比增长1.73%;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减少3.42%。2024年,海澜之家营收、净利润分别下滑2.65%、26.88%。

与主业下滑形成对比的是,公司的团购定制业务和“其他品牌”业务却实现了高速增长,营收分别同比提升23.70%和65.57%。

根据财报,库存问题是海澜之家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达102.5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5.53亿元增加约7.35%。其存货周转天数达323天,消化现有库存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海澜之家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其商业模式本身。公司一直采用组货模式,即品牌不直接参与设计研发,只提供商品开发提案,由供应商细化设计并打样。

在这种模式下,海澜之家将大部分生产环节以外包的形式出售给供应商,同时与供货商之间形成了“可退货”与“不可退货”两种进货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货风险。

但从结果来看,这并没有完全规避库存问题,反而由于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设计差异化,最终导致品牌形象无法成功树立,大家买了觉得不够好,也就不会再买了。

在这种路径下,海澜之家的客户群体实现了筛选,只有不追求快时尚,只追求传统大气审美与性价比的客户才会买,品牌形象被动老化,男人衣柜成为了老男人衣柜。这种刻板印象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年轻人就不会愿意在海澜之家买衣服了。

当然,海澜之家仍在相对积极地做出改变。

2020年11月,1988年出生的周立宸正式从父亲周建平手中接过权杖,成为这家服装巨头的二代掌门人。面对内外部的多重挑战,周立宸改革动作频频。在品牌形象塑造上,他大幅调整代言人策略,从印小天、杜淳等,转向周杰伦、张颂文以及曾舜晞、潘展乐等更受年轻群体欢迎的明星与运动员。

渠道战略上,周立宸明确提出“精布局、高品质、强体验”指引,主动收缩低效门店,将开店重心转向一二线城市的标杆商场和优质购物中心,并提升门店形象。

业务版图扩张上,周立宸一方面推动多品牌矩阵协同发展,在稳固男装主业的同时,发力女装(OVV)、童装(英氏YeeHoO)等细分赛道;另一方面还切入前景广阔的运动和折扣零售领域。

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海外业务成为海澜之家较为亮眼的存在。根据财报披露的信息,上半年,海澜之家海外市场门店数已达111家,同期海外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42%。

公司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有序推进中亚、中东、非洲市场布局,并预计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

这也正是海澜之家寻求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表示,赴港上市是为了“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

海澜之家从1988年周建平带着30万元承包江阴第三毛纺厂起步,到2014年成功借壳上市,再到2016年市值达到451亿元登顶中国服装行业第一宝座,其发展历程堪称中国服装行业的缩影。如今,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转型之路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个必须作出的决定。

赴港上市或许能为海澜之家注入新资本,但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品牌老化、模式困局等问题,仍需市场检验。在户外运动风潮与折扣店的双重围剿下,海澜之家需要找到回归初心的道路,贸然地多元化未必是一个最优解,也许,把最擅长的男装做得更好,重新展现品牌的时尚审美,将男装卖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中青年男性,才是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