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资本,都“抛弃”了海澜之家?
发布时间:2025-11-24 07:44 浏览量:2
被MSCI“除名”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消费者“除名”。海澜之家是时候打开“男人的衣柜”,清理掉85亿库存,和那个过时的商业模式了。
文 | 万 芙
“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广告语还在耳边,但资本市场,似乎连一次都不想逛了。
11月初,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公布最新的季度审核结果。在这份全球投资经理的“必读名单”中,海澜之家赫然出现在“MSCI中国指数”的剔除名单上,该变动于11月24日收盘后生效。
这已不是它第一次被“拉黑”。2020年,它已被另一大国际指数富时罗素剔除。被国际资本“除名”背后,“男装一哥”也被它的核心用户——中国男人“抛弃”。财报显示,贡献超七成营收的主品牌“海澜之家”,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连续多个财报期收入下滑。
为了自救,这家公司进行了“疯狂”转型:签约新代言人、冠名综艺、杀入户外赛道,近五年累计烧掉超25亿广告费。但结果是,营收增长停滞,净利仅剩巅峰期的六成。
当资本和男人都不再为其买单,海澜之家的“衣柜”里,还剩下什么?
被MSCI“踢出群聊”
从MSCI中除名,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对资本市场而言,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MSCI(明晟)指数,好比是全球资本的“VIP俱乐部”。它是一个由国际专业人士(基金经理)组成的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全球范围内挑选“优等生”股票。
能“进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是一家治理规范、业绩优良、且流通市值足够大的公司。全球有数万亿美元的被动型基金会“照抄”这份名单。一旦入选,就等于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本买单,股价自然水涨船高。
11月6日,MSCI宣布剔除20家公司,海澜之家就在其中。这不仅是“面子”问题,更是“里子”问题。一旦被剔除,那些“照抄”名单的被动基金,就必须在11月24日收盘前,不论盈亏,机械式卖出海澜之家。据估算,此次调整可能直接导致约2.5亿元的资金流出。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抛售。MSCI的态度代表了国际资本的“风向”。它等于公开告诉全世界的基金经理:“海澜之家出问题了,我们不看好他了。”
资本为何“翻脸不认人”?
MSCI的选股标准是动态的,它极其“嫌贫爱富”。它不会听你讲“品牌历史”,只关心你未来还能不能“高速增长”。
而海澜之家的财报,已经讲不出“增长”的故事了。2018年是海澜之家的巅峰之年,当年净利润高达34.55亿元。到2024年,公司净利润仅为21.59亿元,只剩巅峰期的六成左右。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营收155.99亿元,微增2.23%。但这层“遮羞布”下,是其核心主品牌“海澜之家”的持续败退。该品牌贡献了超七成营收,但其收入同比下滑了3.99%。这已是主品牌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多个财报期出现收入下滑。
更让资本无法忍受的,是其极低的运营效率。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海澜之家的存货高达84.87亿元。什么概念?2024年,其存货周转天数已高达330天。换句话说,一件衣服从生产出来,要平均花11个月才能卖出去。
对于一个号称“快时尚”的服装品牌,这几乎是灾难性的。高额的库存不仅占用了巨额现金,还面临巨大的减值风险。
营收在涨,利润在跌;主品牌在萎缩,库存在堆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财报,让一向“看未来”的MSCI,最终选择“拉黑”。
资本的抛弃,只是结果。真正的原因,是海澜之家正在被它的核心用户——“中国男人”抛弃。
海澜之家的崛起,靠的是创始人周建平独创的一套“商业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是:“我只管开店和营销,供应商来承担风险。”
在海澜之家的“可退货模式”下,供应商把货铺到海澜之家的店里,卖出去了,大家分钱;卖不掉,海澜之家可以在适销季结束后,剪掉吊牌,把衣服退还给供应商。
库存风险,全部甩给了上游的代工厂。这套“轻资产”模式,让海澜之家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得以疯狂扩张,一举超越七匹狼、九牧王,登顶“男装一哥”。
然而,这套模式也埋下了一颗“毒药”。供应商被“坑”多了,自然也学精了。既然卖不掉的风险要自己背,那谁还敢创新?谁还敢用新面料、新版型?结果就是:供应商只敢生产最“安全”、最“保守”的款式。
于是,消费者看到的海澜之家,永远是“商务”、“更商务”的深色夹克和“换个logo”的Polo衫。当“爸爸”们还愿意为“男人的衣柜”买单时,这套模式行得通。但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时,这套模式就彻底失灵了。
烧光25亿转型“未见效”
2020年,创始人周建平之子、清华金融系毕业的“二代”周立宸正式接班。这位“85后”掌门人,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年轻化”改革。
第一板斧,是疯狂营销。海澜之家试图用“砸钱”的方式,把自己“砸”进年轻人的圈子。从《奔跑吧兄弟》到《最强大脑》,再到《这!就是街舞》的综艺冠名,到签约周杰伦、林更新,“国民大叔”张颂文,游泳冠军潘展乐的代言,再到黑猫警长、李小龙的跨界联名,各种营销一起上。财报统计,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累计的广告宣传费用,超过了25亿元。
第二板斧,是杀入“户外”。眼看户外赛道火热,海澜之家也紧急推出了“远行冲锋甲”、“极光95绒”等系列。结果如何?
钱花了,声响了,水花没了。
25亿的广告费,换来的是主品牌连续多个季度的收入下滑。其重金押注的“户外”系列,在天猫旗舰店的销量也仅有“100+件”。
转型的尴尬在于“重营销,轻产品”。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的销售费用高达24.72亿元,占营收比重21.37%。而同期的研发费用仅为1.06亿元,同比甚至下降了4.69%,研发费用占比不足1%。
当消费者想买一件“户外冲锋衣”时,海澜之家的导购还在宣传“时尚拼色”,而隔壁的波司登和安踏,已经在讲“防水指数”、“透湿率”和“航天科技”。当一个品牌连最基本的产品参数都“暂时没有具体数据”时,它就已经失去了在新一代消费者面前的竞争力。
如今的海澜之家,主业增长乏力,库存积压如山,资本市场不看好,年轻化转型又收效甚微。
它唯一的“新故事”,只剩下了“全球化”。2025年9月,海澜之家宣布,拟发行H股并申请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称,此举是为“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2.06亿元,同比增长27.42%,是财报中唯一的“亮点”。
然而,在国内市场尚未稳住阵脚的情况下,试图用“A股转H股”的方式去讲一个“全球化”的故事,又能打动多少新一代的投资者?
11月14日,公司公告副总经理徐兴福辞职。虽然其仍担任渠道负责人,但这无疑为公司的动荡增加了新的注脚。
被MSCI“除名”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消费者“除名”。海澜之家是时候打开那个“男人的衣柜”,清理掉那85亿的库存,和那个过时的商业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