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MSCI“除名” 海澜之家的转型鏖战
发布时间:2025-11-18 10:07 浏览量:1
独立 稀缺 穿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耻而后勇
作者:行者
编辑:张戈
风品:李莉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11月6日,MSCI中国指数审核结果出炉,26家新纳入、20家被剔除,海澜之家位列后者其中。此调整将于11月24日收盘后生效。
要知道,就在上月末这家男装龙头刚交出一份整体回暖的财报:三季度营利双增,前三季营收、扣非净利双增,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增7436%。与此同时,9月26日公司还公告称,拟在港交所二次上市,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形势向好、又有资本新动作,这样的关键时期被剔除指数,自然不是好消息,所为何故、何去何从呢?
01
业绩复苏、债压减轻
海外迎来收获季
LAOCAI
都说大象转身不易,海澜之家正经历这种时刻。
据中国金融信息网(CFI)《纺织服饰行业2025年三季报综述》,2025年前三季,纺织服饰业营收3469.77亿元,同比下降2.24%,归母净利同比下降9.79%,整体承压。
在此背景下,抛开被被剔除指数,海澜之家上述回暖难能可贵:三季度营收40.3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2.82亿元,同比增长3.95%。前三季营收155.99亿元,同比增长2.23%;扣非净利18.16亿元,同比增长3.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攀至20.27亿元。主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减少,反映出供应链管理和资金周转效率提升。
另一厢,债压有所减轻。2022年到2024年,负债合计分别为182.27亿元、176.75亿元、161.44亿元,2025三季度进一步缩至148.2亿元,同期资产负债率44.79%,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非流动负债则从2022年的40.41亿元大幅压缩至8.88亿元。
深入业务面,主品牌海澜之家还是市场大哥级存在,已连续11年蝉联中国男装市占率第一,且海外布局渐入收获期。以2025上半年为例,海外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27.42%,毛利率近70%、显著高于国内约40%的水平。期内海外门店达111家,覆盖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区域,并计划拓展中亚、中东、非洲市场。
这也是公司的长期战略。就在九月末海澜之家公告称,拟港交所主板上市,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若成功,将为海外直营门店开拓和本地化运营提供资金支持。
整体看,面对“弱复苏、强分化”的洗牌行情,海澜之家业绩率先回暖成为一抹亮色,加之海外市场迎来收获季,有望与国内市场形成互补、双轮驱动进一步释放成长韧性。
02
基本盘增量盘双驱
第二曲线养成
LAOCAI
经营韧性的养成,离不开公司大力革新推新、拓宽业务领域、挖掘发展动能,积极打造第二曲线。
以2025年前三季为例,成长孵化业务可圈可点:团购定制收入同比增长28.75%达到18.8亿元,其他品牌收入24.13亿元、同比增长37.19%。
报告期内,海澜之家不仅进行“新国潮、新街潮、轻商务、轻运动”四大风格升级,还推出墨羽轻壳皮肤衣、揽跃系列等极致单品。这些举措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刷新了品牌形象,让“全家人的衣柜”渐入人心。
罗马非一天建成的。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海澜就查找症结、主动谋变。2014年公司上市,2018年创下34.56亿元净利高点,随后进入下滑通道。2020年11月,创始人周建平之子周立宸正式接棒,出任海澜之家和海澜集团董事长,全面执掌家族企业。
自此,企业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周立宸掌舵后做出两大战略调整:一是推动品牌年轻化转型,契合新一代消费者需求;再一条就是推动海澜之家从“男人的衣柜”向“全家人的衣柜”升级。总体上,就是以自主孵化和收购等形式,不断拓展品牌矩阵。
如2023年,海澜之家通过子公司上海海澜对斯搏兹增资1.6亿元,持有其40%股权。后者主营授权代理阿迪达斯、耐克、彪马等运动品牌的中国大陆零售业务。2024年,再次增持斯搏兹至51%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同时,还将外延触角指向国外。通过国际市场运作,海澜之家成为奥地利运动品牌HEAD在中国区服饰业务的授权商,并独家代理阿迪达斯FCC系列产品在中国大陆的零售业务。
一番运作之后,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已初步构建起了多品牌发展格局,拥有主品牌海澜之家、女装品牌OVV、潮流品牌黑鲸、婴童品牌英氏以及奥地利运动品牌HEAD中国区服饰业务的授权等品牌或授权,覆盖国潮、街潮、商务、运动等多种风格。
其中,女装品牌OVV定位品质、时尚,瞄准高端女性用户;英氏YeeHoO主打高端婴童生活方式,推出印花新工艺、环保功能性面料产品,突破基础常规版型、融入oversize风格;团购业务则重点开发工装及校服市场。
丰富的品牌矩阵如同一张大网,让海澜之家从“男人的衣柜”进化至“全家人的衣柜”,形成了新老品牌协同、基本盘增量盘双驱的发展格局。多点发力、多面协作、多方赋能的品牌生态,分散了风险扩大了增长点,成为经营韧性的源泉。
03
主品牌失速、销售费高企
把钱花在刀刃上
LAOCAI
不过,这不代表无懈可击。众所周知,转型升级从不是轻松话题,自我破壁牵一发动全身,难免各种阵痛。聚焦海澜之家,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主品牌失速。
以2025年前三季为例,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继续担当业绩压舱石,收入达到108.49亿元,却同比下降3.99%,且这已是该主品牌自2024下半年以来,连续多个财报期收入下滑,若长期不能提振,势必影响集团整体业绩,毕竟其营收占比近七成。
行业分析师李小敬表示,主品牌失速原因,首先需反思品牌定位,海澜之家系列主打男装,特别是早期仅聚焦中年男性群体,业务单一、款式陈旧制约了成长上限。尤其是新生代消费者登台,运动风、国潮风等消费多元化趋势明显,而年轻化、差异化、品质化的产品不会凭空而至,需下苦功长期蓄力才行,背后依赖大量研发投入。
不算多苛求,虽然海澜之家品牌定位有所转变,相应的研发费提升力度似乎还需加强。2023年,公司研发费2亿元,同比仅增3.25%,仅占总营收的0.93%。2024年尽管大涨43.8%达到2.88亿元,占比却仍未突破1.4%,2025年前三季又不增反降了14.85%至1.57亿元,占比不足1.1%,远低于国际一线品牌。
相比之下,销售费要大方许多。2023年为43.53亿元,同比增长27.12%,占营收比达20.22%。2024年为48.41亿元,同比增长11.21%,占比23.10%。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还在延续,前九月为35.24亿元,同比再增长5.12%。体量是同期研发费的22倍还多。
是否过于豪横了,要知道,2025前三季海澜团购定制系列、其他品牌虽收入增长成为亮点,但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前者同比下降6.65%至40.56%,后者下降9.01%至44.26%,受此影响虽主品牌毛利率增长了2.35%,主营业务毛利率仍同比微降了0.23%。
且深入销售渠道端,线下仍是第一主力,2025前三季贡献120.5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9.58%,线上为30.93亿元,占比20.42%,但毛利率达到48.15%,高于前者的45.76%。
在此背景下,海澜之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18.62亿元,同比减少2.37%,且还是在可比基数低的结果(2024年同期下降22.19%)。若与2023年同期相比,营收基本相同,净利则相差了5.9亿元。
同时浏览黑猫投诉平台,截至2025年11月17日,搜索“海澜之家”共有2114条累计相关投诉,涉及衣服掉色严重、开裂掉线等问题。
诚然,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投诉或也有片面处,可还是那句话,产品体验、用户口碑是企业发展基石,尤其市场白刃竞争、从不缺选择,多些审视改善总没有错。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销售费只是面子、能一时快拉业绩体量,却非万能药,过多依赖需警惕反噬效应、边际作用。无论主业精进、渠道优化、还是新业务孵化突破,背后需要扎实基本功、创新功,特色研发才是里子,只有表里合一,才能提升转型效率、胜算。对海澜之家而言,蓄查漏补缺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何自我纠偏、把钱用在刀刃上,影响业绩走势也影响二次上市进程,考验管理层大智慧。
04
四重隐忧,自证路漫漫
LAOCAI
确实需要改变了,更深一度看,烦恼不止在成长性,稳健度、合规面也值得审视。
一是存货高企压力。由于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动销不畅,公司存货额度长期维持高位运行。2025年6月末,存货账面价值高达102.55亿元,占总资产的30.7%、净资产的57.83%,2025年三季度末为115.18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计提了2.6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以及2.5亿元的转销存货跌价准备,后续有无大规模的存货跌价风险仍需警惕。
二是现金流压力。虽然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增,但公司整体现金流依然吃紧。2024年,公司货币资金从年初的119.01亿元锐减至年末的67.94亿元。2025上半年末可喜增至78.89亿元,前三季又缩至55.87亿元,为五年来同期最低。
另一厢,债压有所缓和却仍不算小。截至2025年6月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达102.40亿元,其中80.13亿元需在一年内偿付,已超货币资金,短期债务压力显著。截止9月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108.45亿元。
三是分红争议。根据财报,2022年公司净利21.55亿元,现金分红18.57亿元,分红比达86.2%;2023年净利29.52亿元,现金分红提至26.9亿元,分红比超91%;2024年净利回落至21.59亿元,现金分红仍保持19.69亿元规模,分红比超91%。三年累计现金分红65.16亿元。
据证券时报,自2014年上市以来,海澜之家分红率达到68.34%,现金分红总额214亿元,在A股服装企业中处于相对高位。作为对比,雅戈尔上市以来的分红率为48%。
诚然,分红是回报投资者的责任之举,本无可厚非,考量在于要把好尺度、防止力度过大、而削弱企业战略布局、发展后劲,毕竟钱就那么多、此消彼长。据海澜之家2024年报披露的股权结构,周建平家族通过直接间接持股,合计持有海澜之家45.75%的股份。若按此比计算,海澜之家上市以来,其靠分红进账现金97.9亿元。
四是海外市场拓展挑战。尽管全球化布局初具规模、2025上半年海外收入增长靓丽,但营收占比仅1.8%,规模效应亟待提升。
放眼市场,海外竞争日益激烈,除了要和Zara、优衣库等国际品牌争夺市场份额,还要面对森马、安踏等本土品牌的妥妥分食,比如森马将东南亚视作重点拓展区域,短兵相接间海澜之家想来甘苦自知。
一番梳理下来,海澜之家称得上喜忧交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正处于转型关键节点。一方面,业绩回暖、基本面有所好转、多品牌格局初步形成,透出的经营韧性意味着转型鏖战已有一定成效;另一方面,核心业务失速、存货高企、现金流及债务压力、品控烦恼等,也提醒着企业转型之路漫漫、攻坚克难仍是常态。
经营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贵在知耻后勇。但愿被MSCI“除名”,会成为海澜之家吹响革新号角、加速转型鏖战的又一次契机。
一时成败难论英雄,抓住二次上市窗口期,用更多成长韧性来自证投资价值,会是海澜之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