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股份三季度亏2.19亿元,频频收购能否破解增长困局?
发布时间:2025-11-14 19:49 浏览量:1
2025年10月29日,红豆股份(600400.SH)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交出了一份令人揪心的成绩单:营业收入11.33亿元,同比下滑23.9%;归母净利润亏损2.19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2.25亿元,较上年同期2041万元的亏损额近乎翻倍。这份远超市场预期的亏损财报,将这家老牌服装企业推向了舆论焦点。
从2017年剥离房地产业务专注服装主业,到管理层迭代后的高端化转型,再到2025年拟4.85亿元收购关联方线上资产,红豆股份的每一步战略调整都备受关注。如今,巨额亏损与跨界收购并行的局面,让市场不禁发问:这家周氏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究竟陷入了怎样的经营困境?4.85亿元的关联收购能否成为其破局的“救命稻草”?
业绩亏损
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报表,堪称红豆股份近年来最难看的一份答卷。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仅11.3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89亿元大幅缩水23.9%。单季度表现更显惨淡,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仅2.6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34.8%,环比也较二季度出现明显下滑。这一营收规模较2019年同期的18.7亿元已缩水近40%,意味着公司用六年时间不仅未能实现增长,反而出现了实质性倒退。
利润端的表现更为刺眼。归母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亏损324万元,激增至亏损2.19亿元,亏损幅度扩大超67倍;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2.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41万元亏损额扩大10倍有余。基本每股收益为-0.0954元,公司股东每持有100股便亏损9.54元。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亿元、1.45亿元、0.77亿元、0.15亿元、 0.30 亿元,而在2024年则亏损2.38亿元,如今前三季度2.19亿元的亏损,相当于近两年已吞噬了此前五年多的盈利成果。
业绩恶化直接传导至资产负债表。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36.89亿元,较上年度末的43.76亿元下降15.7%;归母净资产23.32亿元,较上年末的25.43亿元缩水8.3%。资产负债率虽仍维持在35.16%的较低水平,但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上年末均出现下滑,短期偿债压力有所上升。
现金流方面,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739万元,同比增长109.5%,看似表现亮眼,实则主要依赖应收账款回收和应付账款占用,并非源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实质性增长。同期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37.65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93亿元,反映出公司对外投资收缩、融资活动减少的被动局面。
核心业务陷入停滞
作为公司主业的服装业务,已连续多年陷入增长瓶颈。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营收连续下滑,始终徘徊在23-24亿元区间;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15.56亿元,同比下滑6.66%;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进一步降至11.33亿元,两年间累计下滑27.1%。
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营收仍高度依赖男装品类,休闲服、衬衫、裤子和运动装合计占比超70%,其中休闲服占比最高达31.47%。
同时,终端消费意愿不足导致线下门店经营承压,HOdo男装直营店和加盟联营店数量均出现显著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营收下滑压力。截至2025年9月末,红豆股份的门店总数为907家。其中,直营店有485家,加盟联营店有422家。
红豆股份从剥离地产专注服装,到高端化转型,再到如今的跨界收购,公司的战略调整似乎始终未能找到清晰的增长路径。
2017年,红豆股份剥离房地产业务,正式聚焦服装主业,彼时公司营收19.47亿元,归母净利润2.07亿元,看似迎来了发展新机遇。2019年,公司管理层迎来更迭,职业经理人王昌辉、戴敏君相继出任总经理、董事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高端化转型。
转型初期,公司先是将品牌定位从“三十而立,穿红豆男装”调整为“经典舒适男装”,瞄准高端消费群体。产品端主推“0感舒适衬衫”,与高端供应商合作研发新产品;营销端加大广告投放,邀请明星代言,拓展社交媒体推广;渠道端则大规模推进加盟转直营。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转型并未带来预期效果,不断下滑的业绩表现则是强有力的印证。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的高端化转型与自身品牌基因存在明显脱节。长期以来,红豆男装以平价形象示人,价格带集中在500元以内,门店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突然转向高端市场,既缺乏品牌积淀,也未能获得原有消费群体的认可,最终陷入“高端化不成,大众化失守”的尴尬境地。
多元化尝试
在服装主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红豆股份并未专注于内功修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跨界投资。2019年,公司出资1亿元持股5%,投资母公司红豆集团牵头成立的无锡锡商银行;2022年,控股子公司出资2.7亿元持股90%,与成都超壹动力合作设立项目公司,布局3GW大功率固态锂电池项目。
这些跨界投资并未给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利润贡献,反而分散了主业发展的资源和精力。以锂电池项目为例,固态锂电池行业技术门槛高、投资周期长、回报不确定,对于缺乏新能源行业经验的红豆股份而言,无疑是一场高风险博弈。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反映出这些跨界项目仍处于投入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盈利支撑。
面对持续恶化的业绩,红豆股份在2025年10月抛出了一份重磅收购方案,拟以4.85亿元向关联方红豆居家及其子公司购买“红豆居家线上业务资产组”,试图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根据交易公告,标的资产涵盖家居服、内衣等品类的线上销售业务,包括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的线上店铺,以及5个经营主体100%股权、399项专利和33项无偿使用的注册商标。财务数据显示,该资产组2024年实现营收8.39亿元、净利润3494.55万元;2025年1-6月实现营收2.85亿元、净利润1211.62万元。
交易对手方红豆居家承诺,标的资产2025-2027年度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600万元、3900万元和4100万元,三年合计不低于1.16亿元,若未达标将进行补偿。从表面看,这一业绩承诺似乎为收购提供了安全垫,但结合红豆股份自身业绩来看,此次收购仍存在诸多疑问。
此外,此次收购构成关联交易,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也受到市场质疑。标的资产2024年净利润3494.55万元,对应4.85亿元的交易价格,市盈率高达13.88倍,而红豆股份自身市盈率仅为个位数,高溢价收购可能损害上市公司股东利益。
资金方面,尽管公司当前资产负债率较低,但三季度末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2739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93亿元,现金储备相对紧张。4.85亿元的收购款将进一步占用公司资金,若未来营收持续下滑,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
家族控股下的管理变动
红豆股份的前身是1980年代由周耀庭领导转型的无锡内衣针织厂,1990年代创办红豆集团和红豆股份,2001年实现上市。周耀庭作为创始人,在2017年辞任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由其子周海江接任;2024年2月,周耀庭因年事已高,将其持有的红豆集团37.40%股权转让给周海江、周海燕和刘连红三人,正式退出股东行列。
股权调整后,红豆集团实控人为周海江、周海燕、刘连红和顾萃四人,合计持股比例仍为83.51%,其中周海江持股比例从40.63%增至58.49%,继续掌握集团控制权。
与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豆股份的管理层变动频繁。公司总经理一职曾由周海江的堂弟周宏江担任,2020年6月起由王昌辉出任;董事长一职更经历多次更迭,2019年12月以前由周海江的妻子刘连红担任,2019年12月由叶薇接棒,2021年4月又换成现任董事长戴敏君。
管理层的频繁变动直接导致公司战略缺乏连续性。从早期的“三十而立,穿红豆男装”到后来的“经典舒适男装”,品牌定位的反复调整反映出公司对市场的判断不够清晰;高端化转型过程中,渠道改革、营销投入等举措缺乏长期坚持,最终未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职业经理人虽有专业能力,但在家族控股的治理结构下,可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战略执行容易受到短期业绩压力的影响。
中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男装市场尤为激烈。一方面,海澜之家、森马服饰等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和渠道布局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ZARA、优衣库等国际品牌加速下沉,挤压本土品牌市场空间;此外,抖音等社交电商催生的网红品牌以灵活的供应链和营销策略快速崛起,进一步分流客源。
从一家地方针织厂成长为上市公司,红豆股份见证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变迁,也曾创造过辉煌业绩。但在消费升级、市场竞争加剧的新时代,公司未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陷入了营收下滑、利润亏损的困境。2025年三季度的巨亏,为公司敲响了警钟;4.85亿元的收购,是公司寻求突破的重要尝试。
对于红豆股份而言,想要走出困境,不仅需要顺利完成资产整合,更需要解决深层次的战略定位、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公司治理问题。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业绩反弹预期的同时,更需警惕其面临的行业竞争、整合不及预期等多重风险。红豆股份的破局之路,道阻且长。(《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