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MSCI除名背后:模式困局下的转型迷思
发布时间:2025-11-13 20:48 浏览量:1
2025年11月,国际指数巨头MSCI的一纸调整公告,让“中国男装一哥”海澜之家陷入舆论漩涡——品牌正式被剔除出MSCI中国指数,变动于11月24日收盘后生效。作为全球机构投资者的核心参考基准,此次“除名”绝非资本市场的偶然动作,而是其近年业绩承压、转型乏力的集中爆发,揭开了这家曾凭借“男人的衣柜”口号风靡全国的品牌,在消费升级浪潮中的深层困境。
资本市场亮红灯:业绩颓势的直接映射
MSCI指数的调整向来以严谨性和前瞻性著称,被其剔除往往意味着公司市场表现或未来前景未达国际资本预期。对于海澜之家而言,这一结果早已埋下伏笔。自2019年营收触及219.7亿元的峰值后,品牌便陷入“增一年、降一年”的波动循环,增长动能持续衰减。2024年,其净利润仅为21.59亿元,较2018年巅峰时期缩水四成;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再降3.42%,核心主品牌营收更是同比下滑5.86%至83.95亿元,而该主品牌贡献了公司超七成的营收。
渠道端的收缩同样印证着经营压力。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系列门店净减少110家,门店数量回退至三年前水平,标志着其过去依赖渠道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然走到尽头。营收波动、利润下滑、门店收缩,多重信号叠加下,国际资本用“除名”投下了谨慎一票,成为品牌经营困境在资本市场的直接体现。
转型户外赛道:重概念轻技术的伪创新
面对增长瓶颈,海澜之家将突破口押注于近年大热的户外服饰赛道,试图通过品类扩张实现年轻化转型。今年以来,品牌官方微博中“户外”相关内容近乎翻倍,相继推出远行茄克、墨羽轻壳皮肤衣、远行冲锋甲等产品,覆盖登山、徒步、骑行等多元场景。今冬主推的“极光95绒”羽绒服,更是以冲锋衣版型、“三防面料”为卖点,搭配燕山、贡嘎等户外圣地命名,宣传海报直接植入雪山场景,营造出专业户外氛围。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转型却难逃“重概念、轻技术”的诟病。当下的户外消费市场,经过专业品牌的长期培育,消费者早已形成对核心功能参数的认知惯性,防水指数、透湿率、防晒系数等成为决策关键。但海澜之家的产品却在这些核心信息上语焉不详:宣称“适配多户外场景”的远行冲锋甲,商品详情页未标注任何关键功能参数,客服直言“没有具体数据”;主打“UPF150+高级别防晒”的皮肤衣,宣传仅停留在山水意境营造,对技术原理避而不谈;“极光95绒”羽绒服虽标称95%绒子含量,175尺码充绒量却仅146克,面料技术、压胶工艺等核心信息在吊牌上踪迹全无。
缺乏技术支撑的“伪户外”产品,自然难以打动专业消费者。天猫旗舰店数据显示,定价598元的远行冲锋甲最高销量仅百余件,与头部户外品牌爆款动辄上万的销量形成鲜明差距。海澜之家将此归咎于“消费者从参数解码型转向场景体验型消费”,声称采用“硬科技软表达”策略,但这更像是对自身研发短板的掩饰。
模式桎梏难解: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
海澜之家的转型困境,根源在于其长期依赖的“品牌运营平台”轻资产模式。供应链端,品牌仅负责版型、色彩等基础提案,核心设计、打样与生产均依赖供应商;销售端,“可退货为主”的采购模式让品牌无需承担滞销风险,将库存压力完全转移给供应商。这套模式曾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帮助品牌以轻资产方式快速扩张,登顶男装市场,但如今却成为创新的最大枷锁。
供应商在承担主要风险的情况下,设计趋于保守以规避市场风险,而品牌因无需直面库存压力,缺乏深度打磨产品的动力,最终导致整个体系陷入“缺乏爆款、依赖营销”的恶性循环。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销售费用高达24.72亿元,占营收比重达21.37%;而研发费用仅1.06亿元,占比不足1%,且同比下降4.69%。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超25亿元的广告宣传费用,换不来一款真正的科技爆品。
对比同为百亿营收规模的森马服饰2%左右的研发费用率,海澜之家的研发投入差距显著。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路径依赖,让品牌难以构建核心技术壁垒,即便更换潘展乐、陈哲远等新生代代言人,冠名热门综艺与赛事,也未能改变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爸爸的衣柜”的老化形象,无法回答“为什么要选海澜之家”的核心问题。
破局关键:从品牌运营回归产品本质
海澜之家的“除名”危机,本质上是传统服装品牌在消费升级时代的集体困境缩影。如今的男装市场,“巨头领跑”与“白牌围剿”并存,竞争日趋垂直化与细分化,品牌价值的构建越来越依赖科技赋能与专业赛道深耕。优衣库凭借Heattech、Airism等基础款科技稳居市场前列,波司登通过羽绒技术深耕实现高端化突破,这些案例都证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归产品本身。
对于海澜之家而言,此次“除名”或许是打破路径依赖的“清醒剂”。若想真正破局,需要一场触及根本的变革:在研发端,需加大投入构建自主技术体系,将“硬科技”落到具体参数与工艺上,而非停留在宣传口号;在供应链端,需重构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从简单的提案筛选转向深度协同,建立市场反馈快速响应机制;在品牌端,需跳出“流量营销”的惯性思维,用扎实的产品力重塑品牌叙事,真正打动年轻消费者。
消费环境早已改变,理性消费时代,空洞的口号与明星代言难以维系品牌长久发展。海澜之家的“除名”警示所有传统品牌:唯有摆脱模式桎梏,以技术为骨、以创新为魂,回归产品本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场变革,海澜之家已无路可退,而其破局之路,也将为整个服装行业提供重要借鉴。
海澜之家被MSCI除名的影响集中在短期资金与股价、资本市场形象,以及长期融资与竞争层面,具体如下 :
1. 短期面临被动资金流出与股价波动:11月24日调整生效后,追踪该指数的被动型基金和指数基金会被动卖出其股票,大概率引发成交量显著波动。不过据过往数据,这类股价波动多在±2%以内,且多集中在生效日前一交易日尾盘,整体幅度相对可控。
2. 资本市场形象与国际关注度受损:MSCI指数是全球投资的重要参考基准,除名相当于削弱了海澜之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曝光度,其资本市场形象会受负面影响。这还会改变其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比例可能下降,进而影响股票的交易稳定性。
3. 长期或增加融资成本与竞争压力:除名可能让市场对其经营前景的担忧加剧,未来公司若有发行新股、债券等融资行为,融资成本或许上升。加之其本就面临主品牌营收下滑、库存高企等问题,此次除名可能进一步降低市场对其转型的信心,让其在与优衣库等竞品的竞争中,更难吸引资本支持以突破发展瓶颈。
- 上一篇:“男装一哥”,该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