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无锡江阴攀高向新奏响最强音
发布时间:2025-11-13 17:35 浏览量:1
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的立市之基在产业、强市之要在产业。经过“十四五”全市上下的努力,去年江阴GDP历史性迈上5000亿新台阶、达5126亿元,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三连冠”;规上工业产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7523.8亿元。
数字的跃升,是江阴产业发展勇立潮头的最佳注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大梁、未来产业星火燎原,江阴“十四五”期间的产业答卷,生动诠释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蝶变密码。
能级跃升,产业转型加速跑
【生动案例】
一块高精密多层电路板的电镀环节,此前需要近10名员工接力完成。但如今,在瀚宇博德科技(江阴)有限公司的高精密HDI板智能制造车间,一条条全新的填孔电镀自动化生产线终结了这种繁杂。一到两名员工就能负责管理一条生产线,产品的生产效率提升了50%。该企业智慧制造中心处长邱文宇介绍,不仅是效率提升,产品品质提升了25%,车间产能也得到充分释放,使优质订单纷至沓来。
从2022年起,瀚宇博德这家深耕全球印刷电路板市场的龙头企业年均投入1亿多元,加速从智能化改造向数字化转型迈进。邱文宇全程参与了此过程,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设备联网的难题,更开发出企业自有的智慧制造系统,将智能排产、生产调度、在线质量控制、物料规划与控制、生产过程追溯、可视化过程监控和生产状态分析等功能集于一身,大大减轻了企业运营管理成本。“目前我们企业在江阴的8个工厂都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并实现AI赋能。”邱文宇表示,如今设备的数据实现了互联互通,系统则会通过AI技术做数据分析,推动企业的生产效率、产能、产品品质更加精进。
【发展足迹】
瀚宇博德的生产模式革新,映衬出江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步伐。“十四五”以来,江阴聚力打造“345”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智改数转,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能源、人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空天技术五个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从“搭骨架”到“强筋骨”,江阴为“34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找准了“药方”。传统产业以“智改数转”为核心引擎,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江阴行动迅速且成果显著,“十四五”以来,江阴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完成数字化诊断,兴澄特钢成为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海澜之家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全市新增省级以上智能标杆910家。
勇闯智能制造蓝海的江阴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亦有着强烈追求。海澜集团的布匹AI视觉检测系统,将瑕疵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兴澄特钢的高炉“黑箱透明化”项目,通过AI算法优化炼钢工艺;盛合晶微的AI智能检测设备,大大提升了对先进封测环节芯片加工表面检测的准确率与效率……人工智能技术正赋能江阴智造脱胎换骨,为江阴建设长三角具有特色、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提供最强助力。
工改攻坚,产业面貌焕新颜
【生动案例】
今年十月,江阴微电子产业园内传来重磅消息:韩国圆益IPS株式会社正式敲定战略合作,将在此研发生产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用PECVD、ALD设备及显示面板用炉管设备。而就在两年前落户同一园区的首芯半导体,如今已顺利投产,不仅摘得“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称号,更自主研发出首台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让江阴“芯”跳响彻世界。
▲江阴微电子产业园效果图
从低效厂房遍布的“沉睡空间”到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这场惊艳蜕变的背后,是江阴依托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走出了一条“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的前沿路径。如今的微电子产业园,已全链条贯通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特色晶圆制造、装备及材料、应用集成五大核心环节,聚集了世界第三、大陆第一的封测领跑者长电科技和全球独角兽企业盛合晶微等近60家集成电路企业,年产业营收近400亿元,成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上的亮眼坐标。
【发展足迹】
当“解决土地资源紧约束”成为先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命题,矢志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江阴,坚定落下“工改”这个关键一子,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园区集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自2021年5月吹响工改大会战的集结号以来,江阴4万余亩土地焕发新生,其中近1.7万亩产业用地蓄势待发,5个超千亩连片地块惊艳亮相,工改工作于2024年获评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江阴以一场刀刃向内的“空间革命”,走出了一条以存量换新量、扩增量、提质量的突围之路。
▲形成“20+10+X”的工业园区规划布局
存量焕新、增量提质,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拔地而起,使江阴产业发展遍地都是“新”风景。在新能源产业赛道,江阴以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重点细分赛道全面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风和医疗、佰澳达生物等企业潜心研发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江阴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扩张;魔方卫星、京济通信、星测未来等一批未来产业优质项目接连落地,正不断拓展江阴未来产业版图。“十四五”以来,江阴招引备案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8个,包括长电微电子、盛合晶微、远景动力电池、双良新能源等6个百亿级、6个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高端装备产业成为江阴第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的江阴,正以硬核实力书写“制造强市”新篇章。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
要素集聚,产业底盘更厚重
【生动案例】
“申报‘专精特新’企业荣誉,其间产生的费用损失有保险兜底。”近日,全国首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费用损失补偿保险落地江阴市凯业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该保险将咨询服务费、财务会计报告审计费、研发费用专项审计费等申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费用都纳入保障范围,还针对新申报企业与复审企业“量身定制”不同方案,最高可覆盖90%的申报费用。
凯业纺织机械长期深耕纺织机械细分领域,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此前他们也计划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但申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专业服务费用,令其犹豫不决。“现在有了保险,企业申报材料时底气更足了,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细节和成果梳理上。”
【发展足迹】
这份让企业安心的“底气”,源自江阴对“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深耕细作。“十四五”以来,江阴始终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平等对待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亲而又清的政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让“澄心办·办澄事”这个营商服务品牌越擦越亮,成为企业心中最可靠的“服务名片”。
在要素保障的“精准滴灌”上,江阴的服务更是细到了“骨子里”。对于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重点企业,根据产业集群、产业体量进一步细化分类,滚动更新企业培育名单,针对性做好挖掘储备、梯度培育、精准服务工作,全力支持企业在澄深耕、蓄能蝶变。
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同样不松懈,江阴深化“十百千万”协作配套活动,为本地企业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平台。全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格局。
精心培育之下,江阴产业梯队已然长成“森林”。“十四五”以来,江阴规上工业企业达264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4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等标杆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显著增长。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65家、总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文/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