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一”价格战,京东准备双11对商家下死手了?

发布时间:2025-10-27 14:43  浏览量:1

作者 | 查拉图

编辑 | 陈维贤

设计 | 蝶哥

前两天,运营社的操盘手社群里有伙伴吐槽:“京东又搞幺蛾子了,双11 前夕要求商家变相二选一……”

什么年代了,还有平台敢明目张胆搞“二选一”?

要知道,阿里刚掏完 182 亿“二选一”罚款没多久,美团上半年也才刚吃了 34 亿的罚单,这教训还不够吗?

我们扒了一下,发现事情比想象中更魔幻。

事情是这样。前阵子,京东采销给部分品牌商家发了一份“抖音运营指导建议”。核心内容是:要求商家在抖音平台“以产品价值为导向,不倡导以价格为中心”。

听起来有点道理对吧?可京东自己的采销直播间怎么天天喊低价呢?接下来骚操作就来了。

京东强制要求,商家在双十一期间,在其他平台的商品价格,不能比京东平台更低。还特别设置了巡查小组,一旦发现,京东就会对商家处以大额罚款,500 万元起……

更让人崩不住的是,一位前京东采销的人员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文,力挺老东家,替“京东”三连击式回应:

1.这不是“二选一”,只是为了维护用户的利益!

2.品牌方搞“价格歧视”,你们在别的平台低价,是把京东当“高价傻子”!

3.为京东团队这种“守护低价”的血性感到骄傲!

啊这……真的是前员工能发出的言论吗?

果然,这条回应发出后,遭到商家集体质疑。我们私下聊了几位做京东渠道的商家朋友。他们也只能无奈地说,“(自家)京东销售占比高,不敢对抗,只能配合”,“其他平台自己补贴的券也不行,被查到就狠罚”……

双11 本该是商家生意增长的关键节点,这个节点背刺商家一手,京东到底是怎么想的?

01

京东为什么这么做?

纵观今年以来京东的一系列动作,你会发现:京东是真的急了。

1)电商格局大变,京东已跌出第一梯队

在 PC 互联网时代,淘宝京东是双雄对峙;后来拼多多崛起,是三足鼎立。这两年抖音电商也增长迅猛,京东的掉队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如果你翻看京东的财报,2024 年营收 11588 亿元,净利润 414 亿元,同比增长 71%。数据相当亮眼,似乎京东依然很能打。

但到了 2025 年二季度财报,总体数据表面看依旧还行,总营收 3567 亿,同比增长 22.4%。

但你细一对比就会发现问题:

一句话总结就是:表面上营收还在涨,但钱越赚越少,成本越花越多,新业务疯狂烧钱还看不到盈利希望,现金流也在快速恶化。

更要命的是,京东的用户量和 GMV 都跌出了第一梯队。

从电商用户规模来看,京东是 5.5 亿月活,拼多多 7.16 亿,淘宝 9.45 亿,抖音是 8.52 亿。

从 GMV 来看,淘宝 8 万亿、拼多多 5.2 万亿;京东和抖音的 GMV,各方数据口径略有出入。但有媒体测算,京东 2024 年 GMV 在 4.2~4.6 万亿,也有媒体发文称抖音电商 GMV 已超过京东,如 36Kr 就独家发文称“24 年抖音电商 GMV 已经是行业第三”。

但不论数据如何,可以确认的是:京东已被淘宝、拼多多拉开身位。这对于一家曾经的电商巨头来说,这无疑是撕开了所有遮掩衰退的面纱。

2)京东,困在旧战场

京东的经营数据,在 2024 年 Q4 和 2025 年 Q1 出现了一波反弹。但说白了,这是吃到了国补的红利。

国补政策主要针对 3C 家电等品类,这正好是京东的优势领域。凭借自营模式+国补,京东迅速吃到了第一波红利。

但问题在于,国补的红利一旦消退,京东怎么办?所有的政策都是阶段性的,是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出台的相应引导,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而作为企业必须要政策红利以外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京东上半年急着打外卖大战的原因——试图用国补赚的钱烧出第二增长曲线。

但几个月下来,以我和身边同事的体感来看,京东外卖的存在感已经非常弱了。运力不足、系统不成熟、商家体验差,这些问题都还远未被解决。

作为对比,其他互联网巨头在干什么?

阿里 All in AI,云服务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资本市场已经开始把阿里当 AI 公司估值了;

拼多多在海外攻城略地,Temu 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

抖音海外版自不必说,国内电商板块也发展迅猛。

更要命的是,京东引以为傲的 3C 优势正在被蚕食。抖音直播带货分流了核心用户,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抢走了价格敏感型用户,京东曾经的“多快好省”定位突围,如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差异化壁垒。

京东,被困在旧战场,讲不出新故事。

或许,正是这种全方位的焦虑,让京东选择了一条最简单粗暴的策略。

02

京东的“七伤拳”,伤人先伤己

说起“二选一”,京东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它曾经是这个游戏规则最大的受害者。

1)纵观“二选一”往事,全是输家

2013 年,京东十周年店庆月,准备在 618 大干一场。结果天猫半路截胡,几乎同时宣布启动年中大促,并且自掏 4 个亿补贴。更狠的是,天猫明确告诉商家:如果参加京东的大促,将失去天猫所有活动资源。彼时的天猫如日中天,商家们只能选择站队。

这是京东第一次公开控诉“二选一"。

再往后,2015 年双11 前夕,京东实名向国家工商总局举报阿里扰乱电商市场秩序。对此,天猫的回应相当不客气:“今天是鸡实名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还暗讽京东“把碰瓷和炒作当作事业”。

2017 年 618,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为了进军服装品类,京东精心策划了大服饰专场活动。结果天猫又使出"二选一"杀手锏,导致海澜之家、真维斯等数十个知名品牌退出京东活动。同年 7 月,京东联合唯品会发布联合声明,抵制天猫的"二选一"行为。

2017 年 11 月,京东向北京高院提起诉讼,主张阿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索赔 10 亿元。这场官司一打就是好几年。

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2021 年,阿里因“反垄断”被罚 182 亿巨款;2023 年,京东胜诉阿里“二选一”案,阿里赔偿京东 10 个亿。

当年,京东痛斥“二选一”是“下三滥的竞争手法”。时任京东商城副总裁蒉莺春公开署名文章——二选一,这条通往奴役之路,你走么?

如今,京东却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回旋镖就是如此迅猛。

2)本质上都是转嫁成本

可能会有人说:京东也没不让商家在别的平台卖啊,只是要求价格不能更低,这能算“二选一”吗?

形式上确实不太一样,但本质是一回事。

无论是当年阿里的“二选一”,还是今天京东的“定价约束”,本质都是平台综合竞争力下降后,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市场地位,把竞争压力转嫁给商家。

阿里当年担心京东崛起,京东今天担心抖音分流,逻辑如出一辙。

对商家来说,这种做法的伤害是全方位的。

短期来看,双11 是商家全年最重要的生意节点之一,被迫站队意味着要放弃其他平台的流量和销量,收入锐减、利润压缩。中长期来看,平台规则越界,商家丧失了自主经营权,整个市场都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负向螺旋。

更关键的是,京东作为平台也得不偿失啊。

我们采访的几位商家,表达最多的情绪就是“憋屈”“被当工具人”。

要知道,用户和商家是会用脚投票的。

现在我随便在社交平台上一搜,就能看到大量“老京东用户”的吐槽;商家也是会用脚投票的,当一个平台不再尊重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商家自然会寻找更友好的平台。抖音、拼多多、视频号都在虎视眈眈,京东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把商家往竞争对手那里推。

最致命的是品牌信誉和声誉的损失。短期内,或许能逼迫商家就范,但长期来看,商业的本质是信任和合作,而不是威胁和控制。

看看友商们是怎么做的吧。两年前,阿里被拼多多冲得七零八落,看起来要完蛋了。但这两年,阿里在科技上重注 AI,讲好了新故事;在产品上也稳住阵脚,回归用户,对淘宝大刀阔斧改革,slogan 也回到 20 年前的定位心智——“万能的淘宝”。拼多多、抖音更不必多说,国内增长迅猛,国外也攻城略地。

京东真正的出路应该是:提升用户体验,而不是限制商家;创新商业模式,而不是守着旧战场;拥抱技术变革,而不是打价格战。

03

结语

一直以来,京东在品牌营销上都习惯于高举高打。

不管是为快递员争取更好的待遇,还是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又或是曾经对“二选一”等行业陋习的抨击,京东都在巩固塑造"有良心的企业"形象。

难道此时就要变成变成自己曾经声讨的样子?

电商行业走到今天,早已不是“赢者通吃”的时代。只有尊重商家、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规律,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京东,该悠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