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实,所以动人——海澜之家《中国父亲的100份快乐》

发布时间:2025-10-22 14:18  浏览量:3

印象里,父亲的爱总是深沉的,而父亲的快乐,也往往藏在为家庭奔波的身影里,不曾轻易表露。父亲节,是向父亲表达心意的时刻,可我们往往只记得说“父亲节快乐”,不曾深究父亲的快乐是什么。海澜之家携手璧合广告推出《中国父亲的100份快乐》,将镜头对准跨越南北的100位父亲,试图解开这一关于父亲快乐的谜题。

节日营销作为品牌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战场,打造既契合品牌调性,又能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的营销活动,无疑是成功的关窍所在。海澜之家作为深耕父亲节营销多年的国民品牌,携手璧合广告,以“陪伴中国男性21年”的品牌积淀为基础,避开传统“催泪叙事”套路,转而聚焦“父亲的快乐”这一未被充分挖掘的情感视角,自南向北,跨越9000公里,通过100位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打破大众对“父亲=沉默付出”的刻板印象,重构父亲节的情感表达维度。

为什么是“父亲的快乐”?“一个是客户,另一个是我们自己,总是希望能够传达一些不苦情的、积极的、正面且向上的东西,去塑造一种向往。”璧合广告创始人曹炜解释道,“人一生当中正常情况下,我觉得开心总是要比不开心多的。”在父亲节营销陷入刻板化“苦情叙事”的当下,传播积极,并非偶然的创意迸发,而是广告人对“积极价值传递” 的执着坚守。

这份“向往”的背后,是对受众情感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往的父亲节营销中,“父亲的付出”“子女的愧疚”大多成为主流表达,虽能短期引发共情,却也让受众陷入“情感疲劳”——当每一个父亲节广告都在渲染“父亲默默承受”,反而让“父爱”变得沉重遥远。而璧合广告跳出这一框架,选择聚焦“父亲的快乐”,本质上是对真实生活底色 的回归:“人一生当中正常情况下,开心总是要比不开心多的”,这份对生活的乐观认知,转化为广告创作的核心逻辑——父亲的爱,不该只有“牺牲”的侧写,更有“参与孩子人生”的鲜活快乐,而这种快乐,恰恰是大众能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共鸣的“人间烟火气”。

这种选择,既是广告推动者对“不迎合、不盲从”创作态度的坚持,也是品牌方海澜之家对“情感温度”的追求。作为陪伴中国男性21年的品牌,海澜之家早已不满足于“卖衣服”的功能性定位,而是希望通过广告传递“服饰见证人生美好时刻”的价值。

为了捕捉最真实的快乐,在拍摄制作时间仅1月的情况下,制作团队否决了减少拍摄数量与演员棚拍的方案,综合考量了地域差异与职业差异,毅然踏上了自南向北的旅途:“我们也接触了很多制作公司,得到的回答是可以拍五十个,而且是专业演员”,曹炜回忆道,“但是这对一个广告人来说不够,我们要做的是真实的父亲,他的快乐是什么?主题就定下来是‘中国父亲的100份快乐’。而且考虑到地域上、职业类型上要有充足的代表性,我们发动了身边所有的关系拉了十几个包含统筹、执行、后期的群,每天拍4到6个父亲,很多花絮侧拍和父亲们的回答现在都历历在目。”

“印象最深的是在厦门等另一个父亲进行拍摄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带着他的父亲去吃麦当劳、吃冰淇淋,那个画面非常的有爱。老爷子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了,是一位退伍军人,刚开始的时候对我们是有防备心、抵触心理的,而且后来要投放广告,需要肖像授权,我就耐心给他讲,我说叔叔你放心,你是退伍军人,我父亲也是退伍军人,我对军人也是天然尊敬的,最终也是获得了老人家的信任,把肖像授权给了我们。”

“这是一位闽南的父亲,正面其实是他的师父,只是当时拍摄的时候他的状态不如他师父好,所以拍了他们很有闽南风味的悠闲喝茶的仪态。”

“这是在佛山,这位父亲特地叫上了他们整个龙舟队的人把龙舟打捞起来,给我们准备这组照片。为了防腐,平时他们的龙舟要沉在水底淤泥里,我们大受感动。”

“这位父亲在广州与香港间开客轮,我们得到了广州海关的特批,可以到客轮上对他的工作进行拍摄。”

父亲的快乐很纯粹,90岁的父亲和70岁的儿子共吃冰淇淋时像个孩子,在龙舟上也有“上阵父子兵”,或是闲时与子女呷一碗茶汤。这些场景没有刻意设计的台词,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却恰恰击中了人心——因为这就是我们身边父亲的样子:他们的快乐,从不在于惊天动地的成就,而在于与孩子相处的点滴日常。不挑拣而坚定的样本选择,背后是广告推动者对真实的敬畏。每个父亲都有其不同与快乐,正是这样真实的选择,让100个故事汇聚成“中国父亲”的集体画像,也让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受众都能找到共鸣。正如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展陈,地贴铺满了父亲们的快乐瞬间。真实使人沉浸共鸣,感染力远超一句“父亲节快乐”的口号。

《中国父亲的100种快乐》不仅是对“情感价值+销量”的双重追求,更是璧合广告与品牌方对“中国广告与品牌推动者”做出的诠释——让商业传播回归人文关怀,让广告与品牌成为传递正向价值的载体。

在流量至上、创意趋同的趋势下,璧合广告的“责任”体现在对创作价值的坚守。在“明星代言+话题炒作”盛行的短期流量逻辑下,曹炜团队选择跨越7座城市的9000公里,走过风与月,用“笨办法”挖掘真实的人和故事——这种选择背后,是对广告价值的进一步认知:广告不仅是品牌的宣传工具,更应是联结社会情感、传递生活温度的媒介。

海澜之家的“温度”,体现在它跳出了“服饰品牌=卖衣服”的功能性认知,将品牌定位升级为“人生美好时刻的见证者”。此次策划中,海澜之家没有刻意强调服装的面料、款式,而是让服饰自然融入父亲们的快乐场景——包子铺老板穿着它忙碌在灶台,送水工穿着它奔波在街巷,这种隐性植入让品牌与“生活烟火气”深度绑定,传递出“衣服不仅是遮体之物,更是承载情感之载体”的温度。

《中国父亲的100种快乐》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璧合广告“传递积极价值”的创作初心,是海澜之家“塑造品牌温度”的战略选择,更是“去剧本化”对“真实情感”的回归。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渴望的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正如曹炜所说“我们希望传达积极向上的东西,去塑造一种向往”。这种“向往”,不是让人们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而是让人们发现并珍惜生活中的快乐。而广告与品牌,正是这种“向往”的传递者——当每一个广告都能像《中国父亲的100种快乐》一样,用真实打动人心,用积极传递力量,广告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推动者,品牌也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心里。

这是《中国父亲的100份快乐》留给广告与品牌领域的宝贵案例,也是我们致敬每一位中国广告与品牌推动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