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速商业航天,山东重磅发文,烟台担当“核心区”?
发布时间:2025-10-10 17:05 浏览量:6
海上发射成商业航天新爆点
在“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发射前夕,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6方面18条硬核举措明确提出山东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总体目标。
10月10日下午,在海阳召开的山东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若干措施》作出了解读。措施中强调,要“持续巩固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优势”,并将其定位为“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这一政策定位,不仅是对烟台已有基础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引领作用的战略托付。
1
海上发射
构筑烟台东方航天港先发优势
根据《若干措施》总体目标,到2027年,山东将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与其他的航空航天制造强省相比,山东的突破点无疑是在海上。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历程中,海上发射仍属稀缺资源。而烟台,正是全国少数具备常态化海上发射能力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执行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太空,形成了“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发射能力。
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
《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巩固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优势,完善发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现有海上发射平台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适配更多型号火箭发射任务”。这意味着,烟台不仅将继续巩固其在发射服务上的先发优势,还将进一步拓展发射任务的纵深空间,逐步形成独立实施发射任务的能力。
与此同时,烟台还承担着火箭制造与总装的关键职能。政策中明确“发挥济南、烟台、泰安、德州液体火箭试车台作用,依规严密组织重大试验活动,推动液体火箭产业发展。” “支持烟台持续强化固体火箭总装能力建设,发展液体火箭制造、总装、测试产业”,并推动青岛、烟台、德州液体火箭贮箱产业发展。
目前,以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为代表的火箭企业已在烟台落地生根。东方航天港园区建成国内最大固体火箭产业基地,拥有年产50发总装测试能力,构建了涵盖总装、测试、发射全流程的商业航天产业链。
2
以东方航天港为重点
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
在优化航天产业布局中《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重点,打造山东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核心区,引领带动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济南、泰安聚焦火箭卫星制造以及卫星运营和太空计算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省会都市圈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鼓励青岛打造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上合示范区优势,建设商业航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桥头堡。
我国首次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海上发射
烟台以东方航天港为核心载体,目前已招引集聚30个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约322亿元,初步形成了从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到数据应用的产业生态。例如,九天行歌的火箭贮箱、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关键配套产品,已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展现出山东在航天配套领域的制造实力。
“我们把所有的项目都集聚在一条产业链条上,把生产制造、发射和应用都压缩到一个空间里,目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东方航天港集团董事长高中前表示,这种将制造、发射、回收环节“物理相邻”的设计,让产业链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
3
政策赋能
构建产业发展沃土
《若干措施》中多项具体政策直接惠及烟台。例如,在推动火箭航班发射方面,对依托海上发射平台实施发射项目的项目,按不超过购买“发射险”“三者险”两项保费总额的35%给予奖补,每个项目最高300万元。
东方航天港
在技术创新方面,支持企业开展可回收复用液体火箭研制、鼓励开展星上计算研发和应用、推动“卫星应用+AI”建设,每一项都指向烟台正在发力的前沿领域。
例如在商业航天的的应用端,在海洋监测、渔业管理、海岸带测绘等领域,烟台具备天然的试验场与应用场景。结合“东方慧眼”等星座的组网运营,烟台有望在卫星数据服务方面形成全国领先的应用示范。
此外,山东还通过深化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人才引进、强化标准引领支撑等方式,全方位支撑商业航天企业成长。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团队,提出在住房、落户等方面“一事一议”给予灵活配套支持,这为烟台吸引顶尖航天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链条不断夯实,烟台正朝着“中国商业航天东方第一港”的目标稳步迈进,未来有望成为全球商业航天版图中的重要一极。
记者:孙长波
责任编辑:吕金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