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炼金,右手烟火:“湘超”双引擎启动!

发布时间:2025-08-01 18:11  浏览量:1

湘超的动静越来越大。

(湘超招募令 图源湖南日报公众号)

湖南各城市开始“摇人”,纷纷亮“花活”,尤其是株洲寻求“株”队友的招募令,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得大家会心一笑。这场酝酿已久的全民足球赛事推向台前,让散落民间的湖南“球王”们,直通赛场。

当湖南人翘首以盼的“湘超”拉开帷幕,我们不禁思考:前有“村超”“苏超”掀起体育经济狂潮,后有2029年在湘举办的全运会,湖南土地上的“超”赛如何走出潮流炼金路?当“超”字头赛事成为现象级IP,又该如何让“超”真正姓湘?

⚽️ 解码“苏超”炼金术,铺设“湘超”成长路

“苏超”的火爆,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商业进化图谱。开赛之初仅有6家赞助商支撑的业余联赛,在两个月内迅速吸引京东、小米、伊利、喜力啤酒等30家品牌入场,阿里集团更在5小时内闪电冠名三支球队——淘宝(常州)、支付宝(徐州)、花呗(无锡)的联动成为现象级营销案例。赞助体系的分层(总冠名商、战略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为不同规模企业提供了入场通道,而赞助金额的飙升更具说服力:从早期20万-150万元区间一路跃升至300万元/席,商业价值直逼职业联赛。

苏超的经济辐射远超赛场围挡。当南京与苏州的“江苏德比”吸引60396人涌入体育场,消费热潮同步席卷到城市角落:异地消费者贡献的餐饮订单在扬州增长83%,夜间消费激增40%;以“三把刀”文化闻名的扬州,洗浴服务搜索量暴涨330%,“边足浴边看球”成为新消费场景。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赛季总经济效益将突破3亿元,平均为每座参赛城市创造超2000万元增收。

(苏超观赛人数破纪录。图源网络)

最值得湘超借鉴的,是苏超对“草根商业活力”的激活。常州一家藏身五金市场的“东哈·东北街边烧烤”,以5万元赞助费跻身赛场广告牌,与京东、海澜之家并列。老板娘张敬宇的朴素初衷,是感谢常州培养家族里的运动小将,而赛事出圈转化成的火爆生意令她感到意外。在扬州,“饭冲冲”炒饭店从申请到入选赞助商仅用10天,相关部门对小微商户的高效接纳,体现了赛事与城市经济的共生逻辑。

(“草根店铺”赞助苏超 图源网络)

⚽️ 稳操城市IP盘:从“十三太保”到“湘军精神”的差异化叙事

苏超的营销密码在于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持续消费的媒介景观”。网友戏称的“十三太保”(江苏十三地市)梗,被巧妙转化为赛区对抗的娱乐化表达:南通因积分领先被戏称为“南哥”,维达纸巾迅速官宣同时赞助南京与南通赛区,借势话题营销;盐城主场迎战镇江时,一群身着22号和33号球衣的深圳企业高管组成“北纬助威团”,赛后更深入考察盐城新能源产业,促成经济合作。地域文化梗从网络段子落地为“经济发展与文旅融合新范式”。

(网友制作的“十三太保”对战海报 图源网络)

比起“积怨已久”的城市竞争梗,“湘超”需要挖掘的,是更深层的文化基因。与江苏的“散装”幽默不同,湖南“霸蛮精神”“敢为人先”的性格标签,恰与足球运动的拼搏气质天然契合。 不过,“湘超”的潜力何以激发?如何将湘绣的精细、浏阳烟花的绚烂、洞庭湖的浩荡等等,转化为球队视觉符号,演变成广告收入?又如何让湘菜的热辣、夜经济的繁荣与赛事消费场景深度绑定?

或许已有答案:深度融合这些极具潮流的湖湘文化,能避免对“网红梗”的简单复制,扎根湖湘文脉,构建“赛事-城市-人文”三位一体的传播生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湘西苗鼓助威、长沙方言解说、韶山红色元素,均会成为“湘超”破圈、湖湘经济增长的差异化载体。

⚽️ 回归“烟火”,让足球成为全民共享的消费需求

“苏超”给予社会一个核心论点:体育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常州队连败时,球迷选择鼓励而非嘲讽,扬州炒饭店老板因赞助入选感慨“不被轻视”,烧烤店老板娘回报社区的朴素情怀,共同拼贴出足球回归日常的温暖图景。江苏省扬子江研究院专家王聪直击内涵: “赛事经济是将文化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核心是文体旅商深度融合”。

开放性的报名设计,已凸显湖湘“烟火”味的基因,融合始于底色。长沙招募的50人名单中,专门保留20个名额给社会人士,涵盖企事业单位职工、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邵阳、永州等地不设专业背景门槛,只要身体健康、热爱足球即可报名,这种设计让足球从买票入场走向民生,从职业体坛回归市井烟火。

当然,湖南也可借鉴江苏的“三级传导机制”: 赛事核心层(竞技)-产业关联层(赞助、文旅)-经济辐射层(全域消费)。当全省全民将“湘超”视为经济发展重点,配套推出各具特色的促销政策,“湘超”便能从短期流量跃迁为长效“留量”,进而让街头巷尾的谈论、夜市升腾的烟火、民间高手的登场,构成体育回归“烟火”的生动注脚。

现代体育颇有“成绩的奴隶”趋势,而苏超、湘超这类赛事的价值,恰在于打破“唯竞技论”的枷锁,往更深的经济圈层迈进。当普通人站上选拔赛场,足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英表演,而成为人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仪式。

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职业联赛与全民赛事本非对立,前者在于竞技高度,后者在于生活广度。在2029年全运会来临前,我们想看到企业高管与外卖骑手同场竞技、校园少年与退休教师共享欢呼、臭豆腐摊与文创店因赛事人流相接的“名场面”, “湘超”的使命不仅是竞技场上的较量,更是编织一张覆盖三湘四水的运动经济网络。

当终场哨响,人们走向街头餐馆继续畅聊赛事,那份纯粹的快乐,才是赛事经济回归民生的本真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