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家品牌商“混战”苏超,谁能真正从“鏖战”变“共赢”
发布时间:2025-07-11 14:43 浏览量:1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也被球迷亲切地称为“苏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全国范畴内的现象级体育IP。一个地方联赛,竟然于单场比赛上座率突破6万人大关,这样的数据可不是随便哪个赛事能做到的。而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苏超”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的累计播放量,轻松走过百亿大关。这一切不仅点燃了球迷们的热情,也仿佛按下了品牌争夺战的启动按钮。
当初仅有区区6家赞助商的赛场,如今已经成为诸多品牌的必争之地,赞助商数量飙升至29家,而官方赞助席位的价格更是从数十万元疯涨到300万元,但席位早早被抢购一空!更别提那些因为入局稍晚而遗憾错失机会的品牌,它们甚至将目光转向地方赛区和地方球队,连地方赞助名额都被瓜分殆尽。“苏超”的商业价值究竟有多炙手可热,由此可见一斑。
赞助商们蜂拥而至的更值得铭记的是一句铁律:体育营销,光砸钱不够,关键在于与赛事文化深度结合。否则,即便名义上成为顶级官方合作伙伴,也难以真正撬动球迷之心。这一点,“国民品牌”海澜之家显然深谙此道。
作为苏超的官方战略合作伙伴之一,海澜之家没打算做表面功夫,而是踏实地走进绿茵场,与赛事呼吸同步。它不仅在线上和线下进行联动,还通过不断创新激活赛事场景。在赛场内高频播放广告,让品牌与赛事画面自然融合;在赛场周边设置打卡点,营造浓厚的氛围。更出彩的是,它还结合南京、苏州等地方特色推出苏超主题T恤,将产品与赛事文化融为一体。说直白点,这件T恤不是普通的衣服,而是球迷可以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
这还只是。真正让海澜之家获得球迷点赞的,是它“请你免费看苏超”的活动——球迷最爱的“真福利”,莫过于实实在在的比赛门票。通过赠票,海澜之家不仅拉近了与球迷之间的距离,还巧妙地塑造了“宠粉达人”形象。这些“小动作”,每一个都精准借力苏超的赛事氛围,把品牌信息深深刻进球迷心中。
海澜之家之所以能在苏超赛事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它在体育营销领域的一贯深耕。长期以来,该品牌一直在以体育赛事为窗口,传达品牌态度与使命,从无锡马拉松到中国马术杯,它都为自己赢得了稳定的市场认同感。
体育赛事与品牌合作的层级,不只是流量,更是一场情感与价值观的对接。在苏超的合作中,海澜之家精准地捕捉到了赛事背后的地方文化精神。从赠票到属地化产品,再到体验感拉满的打卡活动,每一步都在彰显一种更成熟的营销理念——通过体育营销,从情感连接到长期品牌效应,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如果说短期收益是快速的关注度,那么长期的版图则在于如何延续这份热度。而海澜之家以苏超为蓝本,带来的启示便是:体育营销做得好,不只是“投广告”,而是用心与赛事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共赢”,让品牌和赛事都成为彼此不可或缺的部分。
苏超成功地爆火,不仅为品牌提供了新的营销思路,也折射出一个趋势——未来的品牌竞争,早已从产品维度跃升到体验与情感的“两翼齐飞”。苏超的顶流效应来源于赛事能满足球迷对“现场感”和“归属感”的双重需求。
地方文化、绿茵激情以及球迷间的互动氛围,都使苏超的赛事体验成为粉丝无法抗拒的理由。而聪明如海澜之家,做的正是这一点:用创意激活赛事体验,用情感深化品牌价值,实现从热度到忠诚度的闭环。这背后,呈现的是一种更细腻的营销哲学。
展望未来,海澜之家甚至大胆断言:区域性的体育赛事将会成为体育营销的新焦点。因为它们天然带有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并且能够更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场景,释放出不可多得的商业潜能。
大环境的变化,也许正在改变体育营销的规则,但让品牌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角色,永远是赢家。苏超的案例,或者可以说是中国地方体育IP进化的最佳示范,值得每一个品牌深思。
你怎么看品牌与区域赛事的结合?你是否也接触过类似的本地化营销案例?欢迎分享你的看法,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