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苏州0:0的“人情世故”

发布时间:2025-07-10 16:08  浏览量:1

昨晚南京奥体中心蒸腾的40℃热浪里,60396双眼睛紧盯着球场——苏州队与南京队这场被赋予“江苏一哥”之争意义的苏超焦点战,最终定格在0:0。

一场比赛创造了两项纪录:现场观赛上座创新高、苏超首场互交白卷。与赛前两地地铁标语隔空互怼(南京挂出“输谁都不能输苏州”,苏州回敬“一只鸭而已”)的剑拔弩张相比,平添了几分耐人寻味的“人情味”。当地球迷的调侃一语中的:“谁也压不住谁,天意如此,很江苏。”然而,竞技场上的微妙平衡,丝毫未减赛场外的灼热温度。单场超过40家赞助商的云集,将这个由江苏省十三座城市参与的业余足球联赛,推向了今夏区域体育经济现象级案例的位置。

赞助席位的“膨胀记”

回溯苏超的商业轨迹,其扩张速度令人侧目。5月10日联赛鸣哨时,赞助名录上仅有江苏银行、今世缘“国缘V3”、卡尔美体育、康师傅“喝开水”、紫金保险、佳得乐6个名字。短短不足两个月,这片商业土壤便催生出26家商业伙伴及2家公益单位的赞助森林,单场赞助商数量更是突破40家,增长率超过300%,上演了一场中国体育营销领域罕见的“席位狂飙”。

这份不断拉长的名单,清晰地勾勒出赞助结构的金字塔轮廓。江苏银行以约800万元投入占据塔尖,拿下总冠名权,此次押宝成功把800万花成8000万。紧随其后的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席位,从开赛初的今世缘1家,迅速吸引了龙蟠科技、理想汽车、京东、肯德基、安井食品等8家巨头入驻。官方赞助商层级(约300万元量级)则汇聚了途虎养车、中兴通讯nubia以及伊利、康师傅“喝开水”等品牌,官方供应商名单也同步扩展。更值得玩味的是名单的“基因构成”:江苏银行、今世缘(淮安)、海澜之家(江阴)、安井食品(无锡)等本土经济名片,与京东、伊利、康师傅等全国性品牌交织共生。这种组合并非偶然,其深层动力源于江苏十三城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对商业力量的吸附。扬杰科技(扬州)、扬州香格里拉等品牌名称中嵌入的“扬”字,无声地诉说着赞助行为已超越单纯的商业曝光,成为一种为城市荣誉“站台”的情感表达。当一项业余联赛的赞助商数量轻松超越同期不足10家的职业中超联赛,其背后正是这种基于地域归属感的独特商业共振在发挥作用。

食品饮料的“入乡随俗”

在这场以“地域梗”为社交货币的全民狂欢中,食品饮料类赞助商的参与方式颇具观察价值。它们的策略核心似乎在于如何将品牌自然地编织进江苏特有的地域情绪和日常消费场景里。

伊利作为官方赞助商,其“不敢支持哪个队,就想一碗奶端平”的宣言,巧妙呼应了江苏十三城“互不服气又彼此依存”的微妙心理。品牌借助热播剧《都挺好》角色“苏大强”打造“散装群聊群主”形象,用“徽京?别真成安徽省会了”调侃南京,以“把瘦西湖踢成胖大海”暗指苏州——这套操作让品牌深度卷入社交话题旋涡,被网友戏称为“参加了散装段子手团建”。其子品牌矩阵(冰淇淋、伊刻活泉、安慕希)则针对不同城市展开更具象的互动,例如安慕希关联宿迁“饺子蘸酒”的饮食梗,伊刻活泉则点评起南京的“徽京”地位。这种高度本地化的“梗”营销,成为其融入区域叙事的钥匙。

本土品牌则选择了更深的绑定。江苏白酒龙头今世缘,不仅以高端产品“国缘V3”占据官方战略合作伙伴高位,更直接冠名了淮安队,将品牌命运与城市荣耀紧密相连。汤沟酒业拿下连云港队赞助权,洋河股份则全程支持宿迁队并配套推出“跟着苏超免费游宿迁”的文旅活动,同样是将足球赞助作为表达地域情怀的载体。康师傅“喝开水”作为最早的官方赞助商之一,则体现了一种“长线陪伴”式的赞助逻辑。其延续了在江苏体育营销的持续投入(此前已连续五年总冠名苏州市足球联赛),依靠稳健的渠道覆盖和品牌露出,在热闹的“梗”文化之外,提供了另一种扎实的存在感。

这些营销策略的落地性值得关注。在徐州街头,烧烤摊挂出“踏平花果山,配瓶安慕希”的应援横幅;无锡的观赛套餐里,水蜜桃与伊利黄桃爆珠成了消暑搭档;印有常州“叫南哥”口号的帆布袋短时间内售出数千单。这些细微的消费场景连接,表明赞助商正试图将球场广告牌的曝光,转化为街头巷尾实实在在的消费触点,完成从“被看到”到“被选择”的跃迁尝试。

热度背后的支撑与平衡

苏超展现出的商业吸引力,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多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度”的精准拿捏尤为关键。

政策端的强力撬动提供了初始动能。江苏省文旅厅将赛事纳入大文旅计划,配套超过1800项活动和1300余项惠民措施,形成强大助推。无锡44个景点免费开放、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特产销量翻倍等现象,初步勾勒出“赛事引流文旅消费”的联动雏形。相较于2023年贵州“村超”更突出的公益底色,苏超背靠十三座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为其商业化尝试提供了更坚实的土壤。与此同时,赛事组织方在公共性与商业化之间展现了难得的平衡术。坚持5元(如徐州赛区)的超低票价,守住了业余联赛面向大众的公共属性与广泛参与性;对赞助席位数量的严格控制(即使热度飙升也婉拒了如菜鸟冠名常州队的请求),有效避免了广告过度充斥可能带来的赛事品牌稀释,反而促成了300万元级席位“一席难求”的局面。这种克制,在保障赞助商权益价值的同时,也维护了赛事“生活化”的纯粹魅力。

观察苏超中相对成功的赞助案例,如江苏银行将金融服务嵌入球员袖标、赛场LED与手机银行专区,或京东打造“看苏超上京东猜胜负”的互动模式,似乎揭示了一个趋势:有效的赞助正悄然进化。它不再满足于单纯的LOGO曝光,转而要求品牌成为内容共创者和情感连接者,通过“深度、有趣、接地气”的互动,在泛体育人群中建立真实的品牌认知与记忆点。食品饮料品牌凭借其高频次、强场景关联的特性,在此轮尝试中展现出一定的天然优势。

余味:当声浪退去之后

南京奥体中心六万人的山呼海啸终将归于平静,0:0的比分成为苏超历史的一个独特注脚。这场由草根足球点燃、十三城联袂出演的区域经济现象级大戏,为业余体育的商业化点亮了一盏灯,但也将几道现实的考题摆在了桌面上。

赞助商数量的激增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席位扩容后,避免品牌曝光陷入同质化竞争,确保不同层级的赞助商都能获得清晰、独特且可衡量的权益价值,并有效触达其目标人群?这考验着赛事运营方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更核心的挑战在于,当前的超高流量狂欢能否沉淀为赛事IP的长期价值,转化为赞助商持续投入的信心?他们需要确信这不仅仅是一场短暂的夏日烟火。对于食品饮料等快消品牌而言,课题则更为具体:如何将线上线下的创意互动、社交话题的热度,切实转化为区域市场的动销提升和消费者货架前的选择?当球迷为一句“'莓'争议”的冰淇淋文案会心一笑后,能否在便利店的冷柜前,真的将它放入购物篮?

苏超的0:0结局,被解读为一种“江苏式”的平衡智慧——竞争激烈,却也懂得留有余地。而在商业的赛场,这场盛宴没有平局。它清晰地印证了,当足球真正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成为连接城市与居民情感的纽带时,即使披着“业余”的外衣,也能释放出令人瞩目的商业能量。至于那些试图在江苏这片充满活力的市场上,用各自的方式破局的食品饮料品牌们,它们在这场区域叙事中写下的章节,结局如何,尚需时间与市场的检验。